猪豆荚

标题: 戏剧艺术十五讲(14)—— 戏剧与影视 [打印本页]

作者: 重庆牛散    时间: 2022-11-30 11:31
标题: 戏剧艺术十五讲(14)—— 戏剧与影视
《戏剧艺术十五讲》[1]是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董健、马俊山。封面为《我爱我家》,作为国内第一部情景喜剧,许多演员本身是北京人艺等团体的话剧演员。最后一讲的内容是戏剧教育,没有太大的信息量,暂时决定不更新了。本讲的 XMind 图如下



第十四讲思维导图

<hr/>第一节、从早期的 “影戏” 说起

戏剧拯救电影

1895 年,法国工程师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里放映了他跟朋友们合作拍摄的几段 “活动影像”——《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园丁浇水》、《婴儿喝汤》等,从而宣告了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电影的诞生
“影戏” 是电影和戏剧的最初结合
从 “活动影像” 到 “影戏”,是一个巨大进步。这是电影和戏剧的最初结合,它使电影离艺术更近了一步:从记录现实转向了想象和创造 “现实”;从照相升华为艺术创作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来自优酷视频

中国电影的起步阶段正当文明戏盛行时期,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的互相交流与借鉴不可避免。与戏曲的影响相比,文明戏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更加深远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戏剧都是中国电影的重要伙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电影的艺术品性



舒绣文与陶金饰演《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方丽珍和张忠良,来自微信读书

在电影成长过程中,从戏剧得到的滋养和支持是显而易见的




电影《霸王别姬》结合了戏曲元素,来自优酷视频

戏剧艺术融入了电影,转化为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艺术要素

斗争与分流

年轻的电影艺术,自打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成为戏剧艺术的挑战者和竞争对手。因为它们都属于大众艺术,需要观众的支持来维持生存

电影造成观众分流是必然的,但戏剧决不会因此而死亡

为什么说戏剧不会死亡?

爱乐之城结尾的蒙太奇

第二节、电视之 “剧”

新的传播方式

电视剧是电影的近亲,虽然出现的时间比电影晚,但艺术品性更接近于戏剧

电视剧是用电视传播的戏剧

电视剧的性质到底属于戏剧,还是属于电影呢?

新的戏剧形式

电视剧的戏剧本性及其特点,是由电视的传播与接受方式决定的




讲述亲情、友情、爱情的电视剧《请回答 1988》,来自爱奇艺

娱乐性也有品位高下之分

第三节、影视对戏剧的冲击与促进

电影提携戏剧

从剧院方面看,电影的确夺走了大批观众,使得剧院经营困难,举步维艰
在庸俗的政治和经济实用主义的影响下,虽然追名逐利的剧本并不缺乏,但真正直面现实、震撼人心的剧本却十分罕见
影视对戏剧的影响并非完全是负面的

在影视艺术中,电影是以镜头的灵活性跟戏剧竞争的,而电视除了这种灵活性以外,还给人们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接受方式

戏剧在跟影视艺术的碰撞交流中,也从对方吸取了很多有益的东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戏剧中电影手法的运用对表演提出了新的要求

戏剧回归自身

第四节、作品推荐

书中作者对电视剧的态度明显偏向悲观,实际上电视剧在拍摄技术、剧本、艺术性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例如,《甄嬛传》中镜头语言的使用个人认为尽管是长篇剧集,但已经达到高水平电影的水准;各种剧本题材百花齐放,有通过大量喜剧情节和台词的政治剧《是,大臣》、有据说完全改编自真实案件的《犯罪现场调查》、有尝试结合日式游戏的《勇者义彦与魔王城》等等;一些电视剧作品已经启发了大量的游戏和影视创作,例如下面提到的《双峰》,启发了包括《寂静岭》、《心灵杀手》、《奇异人生》、《锈湖》等游戏作品。
与作者的观点类似,冯小刚曾经发表过 ”垃圾观众“ 的言论,认为目前市场市场上垃圾电影横行是垃圾观众造成的。实际上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是,大臣》、《双峰》、《盗梦空间》等影视作品也获得了大量观众/市场的认可。因此,在等待观众水平提升的同时,从业者也应该因势利导,继续努力探索和创造,不要在资本与市场的挟裹下将艺术创作转化成纯粹的商业行为

《编辑部的故事》
《编辑部的故事》是一部 90 年代的国产电视剧。此时的电视剧仍未彻底划清与戏剧的分界线,主要的故事发生在固定的几个场景中,摄像机的位置和角度也相对固定,剧情的推进也主要依靠台词。剧中的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在这里,可以看到新旧观念的交锋,可以看到知识分子的善良和理想主义,以及一直暗含的对未来新生活的期待。尽管主要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被标签化,尤其是作为人生导师的主编老陈,但这部作品依然是以人为本从生活出发的

大卫林奇的《双峰》

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飞向太空》
库布里克和塔可夫斯基都是我喜欢的导演,也都曾经拍摄过飞行太空的科幻电影,即《2001 太空漫游》和《飞向太空》。库布里克在五十多年前,拍出了很多现代科技实现的产品,如平板电脑、视频通话、人工智能助手,并且讨论了人工智能的独立思维,以及对生命进化的无边想象。而前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在《飞向太空》中既没有展现先进的拍摄技术,也没有企图思考人类的未来,而且更细致地探索人物的内心,在作品中体现生命的精神。他总是用诗化的镜头语言(以及长镜头)拍出纪实感极强的电影
在《潜行者》中,三个主要人物在末世之中探索一个跨越现实的地点 —— ”区“,实际上前往 ”区“ 的真实对应精神上寻求心灵的救赎。塔可夫斯基的科幻作品灵魂不在于高超的拍摄技术、讨论神秘的外星生命、思考宇宙中的生存法则,而是当你去靠近未知,未知仿佛一面镜子,让你看见自己的内心
参考






欢迎光临 猪豆荚 (http://yuxi.obkf.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