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豆荚
标题:
戏剧艺术十五讲(14)—— 戏剧与影视
[打印本页]
作者:
重庆牛散
时间:
2022-11-30 11:31
标题:
戏剧艺术十五讲(14)—— 戏剧与影视
《戏剧艺术十五讲》[1]是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董健、马俊山。封面为《我爱我家》,作为国内第一部情景喜剧,许多演员本身是北京人艺等团体的话剧演员。最后一讲的内容是戏剧教育,没有太大的信息量,暂时决定不更新了。本讲的 XMind 图如下
第十四讲思维导图
<hr/>
第一节、从早期的 “影戏” 说起
戏剧拯救电影
1895 年,法国工程师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里放映了他跟朋友们合作拍摄的几段 “活动影像”——《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园丁浇水》、《婴儿喝汤》等,从而宣告了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电影的诞生
“影戏” 是电影和戏剧的最初结合
从 “活动影像” 到 “影戏”,是一个巨大进步。这是电影和戏剧的最初结合,它使电影离艺术更近了一步:从记录现实转向了想象和创造 “现实”;从照相升华为艺术创作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来自优酷视频
中国电影的起步阶段正当文明戏盛行时期,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的互相交流与借鉴不可避免。与戏曲的影响相比,文明戏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更加深远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戏剧都是中国电影的重要伙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电影的艺术品性
舒绣文与陶金饰演《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方丽珍和张忠良,来自微信读书
在电影成长过程中,从戏剧得到的滋养和支持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丰富的戏剧文学遗产,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和灵感
其次,戏剧为电影提供了大量表导演和舞美人才,许多著名电影演员、导演都是从舞台转向银幕或以 “两栖” 方式存在的。二者间的双向交流与互相影响是很自然的事
电影《霸王别姬》结合了戏曲元素,来自优酷视频
戏剧艺术融入了电影,转化为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艺术要素
戏剧不能没有人物和事件,不能没有动作和表演,不能没有规定情境,电影同样一个都不能少
二者的差别主要在于,戏剧是以现场表演的方式,在三维的舞台空间里展示人事的演变过程,观演之间可以交流互动,演出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且是一次性的;而电影则是以二维的画面表现这个过程,观众看到的是已经固定下来的创作成果,表演、摄影、剪辑等创作活动是看不见的,拷贝还可以反复放映
斗争与分流
年轻的电影艺术,自打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成为戏剧艺术的挑战者和竞争对手。因为它们都属于大众艺术,需要观众的支持来维持生存
电影造成观众分流是必然的,但戏剧决不会因此而死亡
实际上,死去的不是戏剧,而是戏剧中的赝品。任何真正以人为本的艺术都不会死亡,这是起码的艺术常识
为什么说戏剧不会死亡?
首先,表演是人类的本能,只要这个本能没有消失,戏剧也就不会消亡。戏剧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因为新兴传播媒介的不断涌现而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戏剧以舞台艺术的形式表现人生,评判人生;电影则以镜头摄取人生,以银幕画面的形式表现艺术家的人生感悟。二者的表现对象大致相同,区别主要体现在艺术媒介和创作构思上
电影是由一个个长短不等的镜头剪辑而成的。拍摄的时候,演员在动,镜头也在动。导演可以运用推、拉、摇、移、跟镜头的方式,拍下远近不等的动作画面。远景能容得下千军万马,近景和特写则可以让观众看得清人物动作的细节甚至一个眼神。把这些镜头用切、划、淡、化等方式衔接起来,就形成了一部影片的蒙太奇结构
“蒙太奇”(montage)一词来自法语,原意是图画的组织,特指电影镜头的连接方式
爱森斯坦认为,两个镜头连接起来所产生的意义,要大于单个镜头本身的含义。蒙太奇是电影的本质
蒙太奇是电影用以表现其戏剧性内容的形式,而不是电影的全部
人们对电影蒙太奇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总结出了各种蒙太奇语法(组合方式),如连续、平行、交叉、对比、隐喻、抒情等
法国电影学家安德烈·巴赞认为电影艺术的完整性建立在拍摄对象时空结构的统一性上。电影叙事应与对象一致,用长镜头和深焦距来代替 “非电影化” 的蒙太奇,而不应该把一个完整的世界劈成一堆碎片。“只有这种叙事方式才能将事物存在的实际时间、剧情经历的时间结合在一起,而过去典型的分镜头法则有意地用想象的和抽象的时间来代替实际的时间。”
电影结构与戏剧结构,本质上是相通的
电影用技术手段解决了现代戏剧时空处理的难题,它本身也就具有了戏剧的性质
其次,戏剧具有现场表演、双向交流的艺术优势,这是其他影视艺术所无法取代的
电影欣赏只能被动接受。这就决定了电影永远不可能代替戏剧
双向交流是戏剧艺术最具魅力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剧场戏剧或先锋戏剧,突破了舞台跟池座的界线,把演区扩展到整个剧场,把观众纳入演出,以期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这是影视艺术所无法做到的
爱乐之城结尾的蒙太奇
第二节、电视之 “剧”
新的传播方式
电视剧是电影的近亲,虽然出现的时间比电影晚,但艺术品性更接近于戏剧
电视剧是用电视传播的戏剧
直到 70 年代,受摄录技术的限制,多数电视剧还是直播的。直播的电视剧,有固定的布景和道具,表演也是话剧式的
现场直播虽然打破了戏剧观演空间的同一性,但时间的同一性仍然存在
80 年代以来,随着电子录相设备的发明和技术上的不断完善,录播逐渐成为电视剧制作的主流形态,观演时间同一性的局限才被打破,电视剧迅速发展成一项集策划、编写、融资、制作、发行、传播等诸多环节的重要文化产业
电视剧的性质到底属于戏剧,还是属于电影呢?
苏联著名美学家莫·卡冈认为在原则上、按照自己深层的特殊本质,电视艺术趋向于戏剧演出,而不是电影,因为它不是造型艺术。本书作者基本认同该观点
新的戏剧形式
电视剧的戏剧本性及其特点,是由电视的传播与接受方式决定的
受荧屏面积的限制,电视画面多以中近景为主,出场人物一般只有三五个,表现重心是人物关系及其内心世界
荧屏限制了电视剧的造型能力,迫使它向戏剧化方向发展,通过对话和动作刻画人物,叙述情节
其次,电视剧画面有限,但播出时间却有很大弹性,可以采用连续剧的形式,多方面展现人物的情感纠葛
电视剧不受时间限制的特性,也为正面表现复杂的故事情节提供了便利条件
但是,缺少时间的限制,也使电视剧制作大有越来越长的趋势。而当这个特性跟商业运作(如广告)结合起来以后,便出现了内容大量 “注水”,情节结构极为松懈,不停地重复一个模式,动辄几十集的粗制滥造现象。所以,电视剧极少精品
再次,电视剧的接受与欣赏具有分散性、个别性和随意性,这跟戏剧电影的群体接受方式有着本质区别
“在场” 的精神紧张被 “在家” 的松弛心态所取代,审美对象的聚焦功能被电视节目的多样性所瓦解,这种观赏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戏剧交流的仪式性和教化功能,使观众养成了一种更加世俗、更无所谓的娱乐心理
讲述亲情、友情、爱情的电视剧《请回答 1988》,来自爱奇艺
娱乐性也有品位高下之分
优秀的电视剧,既能给人们带来许多乐趣,也能陶冶人的性情
平民化、民间化是电视剧的健康倾向
目前中国有大量电视剧充满平庸的情调与有害的思想。如一些崇拜皇权、歌颂 “清官”、鼓吹暴力、拿肉麻当有趣的电视剧,虽可供茶余饭后之一乐,但实际上是在毒化着精神领域里的空气
第三节、影视对戏剧的冲击与促进
电影提携戏剧
从剧院方面看,电影的确夺走了大批观众,使得剧院经营困难,举步维艰
在庸俗的政治和经济实用主义的影响下,虽然追名逐利的剧本并不缺乏,但真正直面现实、震撼人心的剧本却十分罕见
影视对戏剧的影响并非完全是负面的
它把一部分观众分流出去,留下来的 “戏迷” 多数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对戏剧提出了更高的精神要求,这对戏剧艺术的提高是有好处的
当代则是一个社会、思想分化严重,“整一性” 解体的时代,艺术分化和观众分流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当代也是一个彻底商业化的时代,任何新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先走通俗化的路子,以争取多数人的支持,同时迫使历史悠久的戏剧艺术向精英化、高雅化的方向发展,重新对自己进行文化定位
随着全民文化教育水准的迅速提升,现在戏剧的精英化也许就是明天的大众化
英国戏剧的复兴,就是从青年一代思想觉醒并重返剧场开始的
在影视艺术中,电影是以镜头的灵活性跟戏剧竞争的,而电视除了这种灵活性以外,还给人们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接受方式
戏剧在跟影视艺术的碰撞交流中,也从对方吸取了很多有益的东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演出时用放映机把跟剧情有关的影像材料直接投射到银幕上,为舞台艺术提供一个更加宽阔的背景
是电影技术和戏剧艺术的机械结合
二是把电影手法移植到舞台艺术中,使戏剧审美电影化
属于电影和戏剧更深层次的审美融合
例如梅耶荷德在执导《塔连尔金之死》、《天翻地覆》、《柳利湖》等剧时,即经常用灯光分切的方法进行舞台调度,突出或削弱某个演区、某个人物,从而获得电影 “特写” 的效果
后来,梅耶荷德进一步把电影蒙太奇手法融入导演构思,打破剧情的自然顺序,重新结构剧本,从各种场景的并列、对比当中产生新的意义
1928 年皮斯卡托执导的《好兵帅克》中戏剧获得了与电影类似的运动和变化能力,为解决舞台时空与生活时空的矛盾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影响极其深远
戏剧中电影手法的运用对表演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演员必须学会随着场景的迅速转换很快调整其心态、动作和配合方式
二是当其被置于特写地位时,需要特别注意动作的自然圆润,避免过火和不足,使形象具有浮雕感。电影手法融入戏剧后,也推动了戏剧表演艺术的发展
戏剧回归自身
影视艺术对戏剧的冲击和影响,还表现在它激活了戏剧的自我意识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波兰导演格洛托夫斯基的 “质朴戏剧” 理论,以及他的追随者、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的 “空的空间” 思想
戏剧回归自身的道路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回归应该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主体性。它需要扬长避短,而不是推倒重来,更不是回到过去的低级状态
第四节、作品推荐
书中作者对电视剧的态度明显偏向悲观,实际上电视剧在拍摄技术、剧本、艺术性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例如,《甄嬛传》中镜头语言的使用个人认为尽管是长篇剧集,但已经达到高水平电影的水准;各种剧本题材百花齐放,有通过大量喜剧情节和台词的政治剧《是,大臣》、有据说完全改编自真实案件的《犯罪现场调查》、有尝试结合日式游戏的《勇者义彦与魔王城》等等;一些电视剧作品已经启发了大量的游戏和影视创作,例如下面提到的《双峰》,启发了包括《寂静岭》、《心灵杀手》、《奇异人生》、《锈湖》等游戏作品。
与作者的观点类似,冯小刚曾经发表过 ”垃圾观众“ 的言论,认为目前市场市场上垃圾电影横行是垃圾观众造成的。实际上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是,大臣》、《双峰》、《盗梦空间》等影视作品也获得了大量观众/市场的认可。因此,在等待观众水平提升的同时,从业者也应该因势利导,继续努力探索和创造,不要在资本与市场的挟裹下将艺术创作转化成纯粹的商业行为
《编辑部的故事》
《编辑部的故事》是一部 90 年代的国产电视剧。此时的电视剧仍未彻底划清与戏剧的分界线,主要的故事发生在固定的几个场景中,摄像机的位置和角度也相对固定,剧情的推进也主要依靠台词。剧中的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在这里,可以看到新旧观念的交锋,可以看到知识分子的善良和理想主义,以及一直暗含的对未来新生活的期待。尽管主要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被标签化,尤其是作为人生导师的主编老陈,但这部作品依然是以人为本从生活出发的
大卫林奇的《双峰》
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飞向太空》
库布里克和塔可夫斯基都是我喜欢的导演,也都曾经拍摄过飞行太空的科幻电影,即《2001 太空漫游》和《飞向太空》。库布里克在五十多年前,拍出了很多现代科技实现的产品,如平板电脑、视频通话、人工智能助手,并且讨论了人工智能的独立思维,以及对生命进化的无边想象。而前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在《飞向太空》中既没有展现先进的拍摄技术,也没有企图思考人类的未来,而且更细致地探索人物的内心,在作品中体现生命的精神。他总是用诗化的镜头语言(以及长镜头)拍出纪实感极强的电影
在《潜行者》中,三个主要人物在末世之中探索一个跨越现实的地点 —— ”区“,实际上前往 ”区“ 的真实对应精神上寻求心灵的救赎。塔可夫斯基的科幻作品灵魂不在于高超的拍摄技术、讨论神秘的外星生命、思考宇宙中的生存法则,而是当你去靠近未知,未知仿佛一面镜子,让你看见自己的内心
参考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8%8F%E5%89%A7%E8%89%BA%E6%9C%AF%E5%8D%81%E4%BA%94%E8%AE%B2/6984744?fr=aladdin
欢迎光临 猪豆荚 (http://yuxi.obkf.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