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豆荚
标题:
看完《攀登者》后,我走了一遍电影中的川藏雪山……
[打印本页]
作者:
胶水
时间:
2022-9-21 15:55
标题:
看完《攀登者》后,我走了一遍电影中的川藏雪山……
说来也是巧,去年师姐和好友恰好自驾去了一趟青海省的拉脊山,所以在知道电影《攀登者》的实景拍摄地之一竟然是在同属祁连山脉的岗什卡雪山时候,我赶着国庆前的点映场第一时间去影院看了这部电影。
(拉脊山,摄影:泽哥)
在看完电影的当天,师姐就和其他四位朋友临时更改了这次的国庆出游线路,选择了一条特别的川西线,为的是看一眼传说中的“蜀山之王”,有着7556米海拔贡嘎山。
(贡嘎,摄影:卜二)
原因很简单,这座位于横断山脉且海拔超过七千多米的贡嘎山是现阶段最接近8848.13米珠穆朗玛峰的高峰,高度位居全球第85位。
(喜马拉雅山)
出发前《攀登者》的口碑还算不错,首日的预售票房也过了亿,师姐原以为这部电影的票房就算不能拔得头筹,但好歹也能和其他的两部打个国庆擂台,结果国庆旅游一趟回来这部电影的口碑和票房都双双扑了?
如虹陈雪凝;UNINE夏瀚宇 - 如虹
“《攀登者》的国庆困境”
在这次国庆档上,《攀登者》、《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这三部献礼片基本承包了这次国庆档的票仓,尤其是《中国机长》和《我和我的祖国》票房更是领先,狠甩了《攀登者》超过十亿的票房。
(截止2019年10月7日13时,猫眼实时票房数据)
无论是票房,还是之后出的豆瓣评分,《攀登者》都属于这次国庆档上的差生,甚至还担了不少的影迷吐槽。
那么问题来了,《攀登者》真的有那么差吗?
差到还未正式上映,差评就破千?
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说这部电影会招来大量战狼粉丝攀爬珠峰导致珠峰环境生态变差的评论。
这部电影由上影出品,导演李仁港,监制徐克,编剧是著名的藏地作家阿来(电影也是改编自阿来的同名小说),还有吴京、章子怡、胡歌、王景春、张译等一众实力派演员出演,还是献礼70周年的电影,结果还没看过电影,上来就拿电影主题和环保说事?
阿来是有名的藏地作家,茅盾文学将和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还有过亲身采访过登峰队员的经历——
“王富洲是地质学院的学生,屈银华是我老家那一带的森林工人,刘连满是哈尔滨电机厂消防队的,贡布是某警卫团炊事班的士兵……”
“过去中国人没有运动的概念,也对珠峰不了解,除了徐霞客等极少的人之外,我们并没有在自然界舍身犯险的英雄品格。”
“其实这其中采访到一些成功的人,不过我感兴趣的是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登顶的,付出了非常多的代价,从生命到肢体,更不要说情感。”
点映时,不少影迷对《攀登者》的还挺看好的,结果一上映口碑瞬间就开始暴跌?
不少人表示,这都是因为导演李仁港愣是把一部充斥着家国情怀的《攀登者》拍成了《珠峰绝恋》,明明主线应当给家国情怀却偏偏在两条感情线上着墨太多,把一部本该格局很大的主旋律佳片拍成了琼瑶式登山。
但在导演李仁港原有的设想中,他想要拍摄的是一个又硬又浪漫的电影,他不想拍一个硬邦邦的所谓英雄奉献故事,而是希望让观众感受到最大的真诚。
登山本就是比较小众的类型片,虽说是献礼片,又有着独特的故事背景,还拉来了一批老中青戏骨为影片保驾护航,但登山题材本就很难像《我不是药神》或是《战狼》系列那般引发大规模的民众共情,所依仗的不过是登顶背后的家国情怀。
就像很多人都只看到了登顶那一瞬间的成功,甚至不理解为什么要耗费人力物力去做这件事情,所以《攀登者》很难和吴京的《战狼》系列一样让观影者产生大规模共情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有不少人压根就不了解《攀登者》的发生背景。
(师姐微信群内的聊天截图)
但其实,在《攀登者》的背后藏着无数先辈用生命争来的一寸寸国土!
“登顶珠峰,寸土必争”
建国初期,英国和瑞士登山队先后从尼泊尔境内经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而属于中国境内的珠穆朗玛峰北坡却无人能登顶,即便是著名登山家马洛里都无法从北坡登顶珠峰。
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中国和尼泊尔正因为珠穆朗玛峰而陷入领土争端。
尼泊尔方面因为是在珠峰南坡,登顶难度较北坡简单很多,所以尼泊尔人早在1953年就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而那时,中国从未有一人登顶过珠峰,而一个从未登顶过的国家去和登顶的国家争夺珠峰的领土权,在国际上也是没啥说服力的。
于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命令下,一支志在登顶珠峰的中国登山队进入开始组建。
1960年2月,一个214人的登山队成立。
在成为登山队员前,他们原来的职业是农民、工人、老师、科学家……..
1960年5月23日,王富洲、刘连满、贡布、屈银华四人抵达了8500米的突击营地,离登顶珠穆朗玛峰只剩下了最后300米。
在最后的第二台阶,刘连满用自己的身体当梯子,以人梯的形式帮助队友登顶。
那时的他以为自己也会死在珠峰,于是决定将剩下的氧气瓶留给凯旋的队友(其他三人将最后一个氧气瓶留给了刘连满),自己则亲手写了一封遗书。
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中国三位登山运动员从珠峰北坡登顶,将中国的国旗插上了珠峰。
(从左到右依次是:屈银华、公布、王富洲)
第二年,中国和尼泊尔缔结了边界条约,将中国人登上的北坡划到了中国的版图。
但因登顶时间在凌晨四点多,且没有留下影像,按照通行的国际惯例,登顶珠峰后是在山顶拍下360度的影像资料,所以这次的登顶活动也招来了一些国家的质疑。
15年后,中国登山队再次组建,这次除去登顶留下360度的影像资料外,他们还需要进行科学考察,师姐在上文中提到的珠峰高度8848.13米的数据就出自这次登顶。
(1975年9名登山队员在珠峰顶部立起觇标)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如此惊心动魄的爱国故事,又是惹来争议的呢?
“珠峰绝恋or攀登者?”
《攀登者》最为人诟病的地方有两处,一是片中过多的爱情线,二是片中吴京过多的动作戏太过“武侠风”。
先说爱情线,片中的爱情线有两条,一条是登峰英雄方五洲(吴京饰演)和气象专家徐缨(章子怡),另外一条则是年轻登山摄影师李国梁(井柏然饰演)和藏族姑娘黑牡丹(曲尼次仁饰演)。
这两条爱情线一直为人所诟病,但其实这两条感情线并没有网传的那么大篇幅,而且以师姐和身边人的实地观影效果来说,这两条感情线在贡献了大部分的笑点和泪点。
比如方五洲和徐缨之间那句没说出来的话从一开始被打断的喜感到最后的悲情,再比如黑牡丹和李国梁滑入冰缝后的人工呼吸乌龙,以及李国梁身死后对曲松林的震撼等等………
珠峰是方五洲和徐缨之间横了15年之久的大山,见证了他们两人的爱情。
最后徐缨为了实现方五洲的理想患肺水肿死在珠峰上,方五洲带着登山队打破“神山不会二次仁慈”的诅咒再次登顶埋下那块贯穿全文的动物化石,两人之间的山这才真正消失。
还有网上吐槽徐缨咳嗽在手中咳出一滩血的情节,其实就是肺水肿的发病症状之一啊。
而第二条李国梁和黑牡丹的爱情线,这条线的确刻画得不够细腻,浪费了黑牡丹的女性攀登者的形象,但一个会拍照会口琴的文艺汉族青年和淳朴善良的藏族姑娘一见钟情的爱情戏码不也挺有意思么。
一个直率泼辣的藏族姑娘形象其实也很带感啊,只可惜这段爱情线最出彩的只有后半段李国梁身死后,中间也有不错的小细节,比如掐表那段。
一段是刚萌芽就熄灭的爱情,一段是横跨半生的爱情,就因为这两条占比并不重的爱情线就让这部电影一点不燃了?就是一部琼瑶登山电影了?
这些情节的设置在迎合了普通观众的同时,也调动了观众的情绪。而且大家想想,这是一部献礼片,给大多数人看的,在登山中加入友情、亲情、爱情、爱国等感情戏其实无可厚非啊,为的不就是调动观众情绪共情么?
不然一部冷冰冰、死扣史实的登山电影和纪录片又有什么差别呢?
再者说了,片中爱情线真的有那么多?
不是还有杨光的亲情励志线?曲松林的“责任比这座山还重”的队友线?敢于为国“光荣”的爱国线?
影片最后的彩蛋部分带着假肢登顶珠峰的杨光,以及放了那架放了33年、帮助无数攀登者安全登顶的中国梯难道不够动人?
要知道这里的很多角色都是根据真实的珠峰攀登者们案例改编而来的。
怎么就成了人人吐槽的所谓“珠峰绝恋”呢?
还有吴京的动作戏,多一点怎么了,增强一些可看性,这在很多美国大片里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啊,比如《拯救大兵瑞恩》里一个人拿着一顶机枪对着坦克开枪等等。
电影是给大多数人看的,不止是拍给专业人员看的,主旋律献礼爱国电影真正的受众难道不是我们这些普通的小老百姓吗?
上映前上千差评,上映后抓着占比不重的感情戏嘲了又嘲,这对于一部耗费一众主创心血的电影真的公平吗?
“拿命攀登,值得吗?”
为了拍好这部电影,吴京从今年1月初就去了青海的达岗什卡雪峰进行为期半月的实地极寒训练。
之后这个惯常以硬汉形象示人,多年来没少因为武打戏受伤的吴京也难捱极寒训练,冻成三眼皮不说,还在缺氧的环境里带病训练……
这是真的苦啊!
可想而知当初那些为了攀登珠峰的前辈们,在没有太好装备的环境下是如何克服自己的生理极限,凭借着超人的意志力才登的顶。
(珠穆朗玛峰)
师姐这次和朋友去贡嘎,鉴于自身身体原因我默默选择了缆车+大巴的组合,但行进到3000米的时候就会有当地人提醒你不要走太快,身体不太好的可能在3500米出现高原反应,普通人的高原反应线应该在4000到5000米左右,而这个高度还只是珠峰的一半。
(贡嘎,摄影:卜二)
这些年,前仆后继去贡嘎、四姑娘山攀登的有不少,意外也没少出。
(贡嘎,摄影:卜二)
有因为第二天下了新雪,雪不够实,看不到山坳一整队人全都摔下去的 ;也有上去两人,结果下山时其中一人已经躺在了担架上……
(贡嘎,摄影:卜二)
跟我同行的一位好友很爱爬山,登顶的山也有不少,但一次攀登经历也让他心有余悸——那次他去爬一座五千多米的山(具体是哪座我就不说了),下山的时候遇到别人要他帮忙一起抬东西,结果后来才知道是有人在爬山的时候摔落身死……
(贡嘎,摄影:卜二)
所以,现在攀登还有签生死协议的要求。
冰川风光很美却也格外的危险。
而为了拍这部电影 吴京更是将自己真的埋在了雪里拍,力求实景拍摄真实还原.........
一部简单的献礼片真不用加那么多的戏,觉得好看就好看,觉得不好看就不好看,这是每个影迷的自由。
但要真上纲上线,拿着不同的标准跟风挑剔看热闹,这就有点没意思了。
摄影:卜二 泽哥
助理编辑:卜二
作者:
万嘉福朱砂饰品有限公司
时间:
2025-4-13 03:37
秀起来~
欢迎光临 猪豆荚 (http://yuxi.obkf.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