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爱情、一次谋杀,最值得期待的畅销书改编电影! - 爱情电影 - 猪豆荚 - Powered by Discuz!

一次爱情、一次谋杀,最值得期待的畅销书改编电影!

发表于 2025-2-27 09:52:53 | [复制链接]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次爱情、一次谋杀,最值得期待的畅销书改编电影!


虽然电影比原著差了很多,但我依然很感动。
不知道是不是台风的缘故,天气影响了心情。
这部《沼泽深处的女孩》(Where the Crawdads Sing)看到最后,我哭得鼻涕都冒泡了。


我更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小伙伴,可以去翻一翻原著——《蝲蛄吟唱的地方》
这本书评分有8.8分,在豆瓣上的读者人数比观影人数还要多。


作者的笔触实在太细腻了,完全进入了女孩儿基娅的世界里。
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被家人抛弃的基娅独自生活在湿地里。
她不想去上学,靠卖贻贝给杂货铺换点生活用品。


她觉得日子还不错:“把贻贝捣烂到认不出来,再混进玉米粉吃就没那么可怕了。它们不像鱼,会拿眼睛瞪她。”
这之类有些可爱又有些心酸的例子有很多。


相反电影里童年的故事过于仓促。
长大后的女主又实在太干净太美了,失去了小说里「湿地女孩儿」的灵魂。
简单提一下女主是《新鲜》的女主角黛西。


一个在沼泽地长大、风散露宿的女孩儿,比精心敷面膜、认真涂防晒的我,皮肤都要细腻。


小说太生动了,画面感太强了。
所以看到电影最后,我把结局与小说的幼年基娅的苦难联系了起来。
实在太艰难了,所以长长地舒了一口流着泪的气。


01

小说的作者迪莉娅·欧文斯生于1949年,是一位生物学家,《国际野生动物》杂志编辑。
所以,作品本身带有很多野生动物、昆虫、鱼类、鸟类等等的知识和隐喻。


比如妈妈离开的那一天,哥哥乔迪对着6岁的基娅说:“妈妈不会离开孩子。这不符合她们的天性。”
基娅问到:“你告诉过我狐狸会离开它的孩子。”
乔迪回答:“对,但那只狐狸的腿受伤撕裂了。如果它坚持喂养孩子,自己也会饿死。离开是最好的选择。它可以等待伤口愈合,然后再生一窝小狐狸。妈妈没有挨饿,她会回来的。”


当然了,基娅的妈妈并没有回来。
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与世隔绝的生活让她无法对苦难和贫穷做出适当的理解。


有妈妈的日子就是快乐的,并无所谓有没有鞋子穿,有没有可口的炸鸡吃。


她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但是过去妈妈总说:“秋月”是为了基娅的生日升起。
所以有一天,她看到满月从湖中升起,才认为自己七岁了。
妈妈一定会回来为她庆生,基娅穿上了印花棉布裙等了一整天。
没有人出现。
傍晚坐在沙滩上,她对着一直停在身边的大海鸥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与电影中不同,去学校那天,基娅吃了一顿饱饭。
之所以去上学,是因为有人告诉她:学校里每天中午都有免费的、热腾腾的午饭。
基娅很饿。




被取笑和嘲讽后,基娅带着午餐时的面包碎屑回家。
我本以为她是留着自己晚上吃,其实她是要喂鸟儿。
她非常害怕湿地的鸟儿们,也会像其他所有人那样离开她。




最终,在某个无人知晓的瞬间,心里的疼痛像水渗入沙子一般消退了。
痛还在,只是埋藏在很深的地方。
基娅把手放在呼吸着的潮湿泥土上。湿地成了她的妈妈。


在妈妈离开后的一年中,基娅的兄弟姐妹也纷纷收拾行李,离开了沼泽地。
当然,这一切都是因为父亲的暴力。


在最后一个年纪最接近的哥哥乔迪离开后,基娅曾跟父亲度过了一段融洽美好的时光。
在原著里,这一段非常受争议。


短暂的温柔,并不能洗清父亲摧毁了这个家的事实。
但是这段日子基娅非常开心,由于一次又一次地被抛弃,她也担心父亲会莫名其妙地走掉。
虽然他很糟糕,可已经是基娅唯一的依靠了。


7岁的基娅每天都会准备晚餐,还替爸爸清洗床单。
甚至因为爸爸一句“亲爱的”,躺在床上一晚上都在兴奋。
她与冷漠的爸爸相处,像住在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小心翼翼地讨好,又会因为偶尔的温柔开心。


但是对于父亲的古怪和暴力,电影里没有进行解释。
基娅的父亲杰克是一位退伍军人,小说里有很大篇幅的介绍。
他们家曾经有过肥沃的土地,烟草、棉花,住着小洋楼,穿着洋装。
不过1929年,经济大萧条来了。
几乎是一夜之间,虫害、债务、破产扑面而来,银行拍卖了他们家的土地。


过惯了好日子的杰克不知道何去何从,于是就想到了他曾在城里认识的女孩儿玛丽亚。
玛丽亚和家人一起住在海滨一座考究的房子里。是法国商人的后裔,拥有一家鞋厂。
他开始画各种大饼欺骗玛丽亚,就这样骗来了一个老婆,四个孩子。
二战开始后,杰克为了证明自己上了战场,可又成了逃兵。


一个家道中落、不学无术、中学没上完,学徒没学成,战场上负伤退伍的中年男人,最终把他最有“男人味儿”的一面展现给了妻子和孩子。


他把玛丽亚骗到了湿地生活,说自己有一栋大房子,有渔船,海滨小屋是他们新生活的开始。


小说开始介绍湿地的时候这样说:
人们对这里望而却步,只有罪犯,逃难者,逃税,逃债的人才会被迫在这里生存。


搬到这里以后,杰克便开始打牌喝酒,试图把耻辱和失败淹没在酒杯里。
但玛丽亚既有教养又懂得画画,养鸡、捕鱼、做裙子,从未放弃继续努力地生活。
在湿地,夫妻两人只生了一个孩子,就是基娅。




妈妈在很多次被打后没有再回来,她就这样抛弃了五个孩子。
而其他四个兄弟姐妹都在城里生活过,他们懂得怎么离开,唯独基娅,湿地是她对这个世界全部的了解。


父亲与基娅的和谐生活维持了半年。
他们一起聊天、捕鱼、玩儿游戏,那是爸爸唯一像爸爸的一段时光。
这样的生活最终被一封信打碎了,一封母亲的来信,基娅多希望自己看得懂那封信。
可她一个字也没看懂,看完信的杰克暴跳如雷,烧光了一切,又变回了那个暴力酗酒的父亲。


基娅十岁那年,父亲失踪了,再也没回来。


02

因为有足够多的令人心碎的童年生活的铺垫,成年后的基娅的形象才足以树立起来。
她从10岁起就一个人生活,并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孤独、自闭,渴望爱、害怕被抛弃。


但她也同样坚强,懂得用盐水冲刷踩了钉子的小脚丫伤口。
她同样懂得反抗,对抗病魔、黑暗、恐怖、恶意,有着打不垮的毅力和精神。


电影和小说故事一样,双线并行。
不同的是电影主线在成年基娅身上,一开始就是她被湿地被警方抓获。
小时候的事情作为回忆,在庭审过程中穿插。


而小说中基娅的成长是主线,第二条线则是1969年的湿地谋杀案。
1969年,镇上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蔡斯惨死在湿地里。
周围没有任何脚印和痕迹。经过了很大篇幅的调查,警方才怀疑到基娅身上。


有人看到他们常常在一起,最可疑的是,蔡斯常年戴在脖子上的贝壳项链失踪了。
贝壳项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湿地女孩儿。
所以蔡斯的母亲认为,为了洗清嫌疑,基娅杀了蔡斯并拿走了他们交往过的证据。








小说的前半部分,一直是悬疑案的形式。
我们仅仅知道蔡斯是一位优秀的运动员,还生性风流,与很多女孩子有染。
另外小说里他已经结婚了。
警方怀疑了很多人,但没人知道蔡斯的死跟湿地有什么关系。


同步并行的,是已经14岁的基娅,她在这一年,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爱情。
当然了,这个人并不是蔡斯,是附近渔民的儿子泰特。


泰特喜欢基娅的纯粹,不像学校里的女孩子只喜欢漂亮的发卡和华丽的衣服。
基娅喜欢羽毛、动物和大自然,虽然这也由不得她选择。
与学校里的女生们比起来,基娅纯洁得像一个精灵。


泰特教了她很多东西,例如识字、算数。
到了14岁,基娅依然读不出任何书籍,即便7岁时妈妈的那封信没有被烧毁,她依然还是不知道信里写了什么。


这段初恋的时光真的很快乐,但是女作家笔下的男人总是令人失望的。
在经过一年的陪伴之后,19岁的泰特决定去城里读大学。
泰特研究湿地生物,想成为生物学家。他们始终是两个世界的人。


但是人嘛,就怕立flag,看到这里我就知道,他根本不回来。
学校是他想要的世界,分析DNA分子令人惊叹的对称性,攀爬着双螺旋蜿蜒的酸性阶梯。
泰特决定成为拥有自己实验室的研究型生物学家,与其他科学家互动。


基娅不知道的是,泰特曾经回来过。他是来说分手的。
离开校园,重新驶入湿地的泰特,觉得一切都变得怪异了起来。


虽然他仅仅离开了一个多月,但已经全然是一个「现代人」了。
他只远远地看了基娅一眼便离开了,成了一个连再见都说不出口的懦夫。


除了再一次的伤痛之外,泰特给了基娅另外一种谋生的路径——出书。
她把自己这些年积累的手稿变成了画册,寄给了出版商,用了四年的时间专注工作。






就在这时候,两个人进入了基娅平静的生活。
一个是小时候最后离开的哥哥乔迪,他带来了妈妈的消息。


另一个,就是在这时候,闯入基娅生活的纨绔子弟蔡斯。
于是,故事从这里开始,才把两条线并作一条。



蔡斯的扮演者哈里斯·迪金森⬆️

03

蔡斯死的那天晚上,基娅去城里见了出版商,拥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得而知。
但根据小说最后一章的提示,确实是基娅杀害了蔡斯,或者说是凶手之一。


在被蔡斯纠缠的那段时间里,基娅充分明白了母亲为什么离开。
也充分懂得了想要活下去,保护自己,就必须奋起反抗。


所以,杀死一个人并销毁所有痕迹,对于从小就生活在湿地的基娅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故事有一个非常非常完美的结局,给了悲惨童年的基娅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我认为整个故事讲述爱情的部分是最无聊的,那些孤独的时光相对更加好看。


基娅虽然失去了父母和亲人,却有一对胜似亲人的杂货铺黑人夫妻一直照顾她。


老跳和他的妻子玛贝尔,用一种并不热情的方式照顾她。
他们会在购物袋里偷偷放一根棒棒糖;




在收到基娅的贻贝时,严肃地告诉她如果你来晚了,被别人抢先了,我们就不会再收了。


在小说里,老跳夫妇还为基娅做了很多事情。
教她用熏鱼换取生活用品;教她修理家具和发动机;给她一整箱的衣服、小裙子;教给她简单的算术找零;帮她克服了人生中第一次月经的恐惧。




但是最感动我的,是他们对于「照顾」的边界感。
老跳夫妇曾失去过一个女儿,他们确实把可怜的基娅当成女儿。
但这种「可怜」的情绪,绝不会在基娅面前展现出来。
他们从未拆穿基娅是个孤儿的事实。
偶尔问起父亲母亲,也全然接受基娅守护自尊心的谎言。




老跳明白基娅不想去孤儿院,也不想被收养。
所以,只是在看得见的地方精心守护着她。


另外,这份保护关系,也保持着某种微妙的平衡。
14岁时,基娅想要在深夜去老跳家里拜访,他们住在黑人小镇。



小说中的地图⬆️

在路上,基娅遇到了老跳,正要追上去的时候,她听到有附近路过的白人小孩儿指着老跳嘲笑他是“黑鬼”。
还捡起来石头朝他砸过去。
基娅觉得凭借老跳的「武力值」,分分钟把两个小屁孩儿丢出去。
结果老跳就是那样低着头向前走,一声不吭。
基娅在附近给两个白人小孩儿设下了陷阱,然后教训了他们一顿。
自己便提着东西转身离开了。
我在评论里看到很多人说,基娅决定不再去拜访是因为对老跳失望了。
事实上我觉得与老跳不曾揭穿基娅是孤儿一样,基娅也不愿意拆穿生活在黑人小镇的老跳生活凄惨的一面。
这里充斥着歧视,她不想刚好撞见让老跳尴尬。


后来,基娅失恋,心情很低落。
她每次来杂货铺都变得少言寡语,但老跳从没有开口问过为什么。
只是默默地整理东西,替她加油,送她离开。
几年后,基娅的书终于出版了。
来到杂货铺,她指着书上的作者名字说:“我现在自立了老跳,感谢你们为我做的一切。”
从此以后,每次她来这儿,都能看到自己的书立在小窗里。
每个人都能看到,就像一个老父亲在炫耀自己的女儿。


他们互相帮助,在那道分寸感的金线以外。
不去突破彼此心里的那道防线,那里住着这个社会中的弱者最后的尊严。


大多电影的细节和剧情我都没有提,关于爱情的桥段我个人体验一般,所以没有写很多。
还是期盼大家自己去读书或者看电影。
最后补充一句:蝲蛄到底是什么?
我搜了一下,好像就是野生小龙虾。
所谓蝲蛄吟唱的地方,就是沼泽深处,最隐秘的地方。
基娅在那里躲避父亲、躲避蔡斯、躲避追捕、躲避整个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示全部楼层
鄙视楼下的顶帖没我快,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下的跟上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领先的自由行服务平台
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0,000,000 位旅行者
920,000 家国际酒店
21,000,000 条真实点评
382,000,000 次攻略下载
中国旅游行业第一部“玩法”
关于我们
关于君达户外
网络信息侵权通知指引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
加入君达户外
旅行服务

君达官方微博

君达官方微信

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猪豆荚

GMT+8, 2025-4-7 11:14 , Processed in 0.152365 second(s), 6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