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惑仔》系列害人不浅。我在上一篇《豪情只剩一襟晚照》中描述过一个小细节:我童年时期有个小伙伴,我们小时候常常一起拿着可乐去河边看涨水。这个小伙伴后来深受《古惑仔》毒害。
上小学后,我和他就不在一个学校了,他每逢暑假才会到他外公家(也就是我院子的邻居)过假日,我记得有一年他问我:“要不要买古惑衣?”我那会不懂什么“古惑衣”,他描述一番后我大概才知道,那会我们学校初中部很多人在穿,就是一件人造革的皮夹克,上面印着一些骷髅头和一些塑料制成仿金属的链子。后来他又问我看没看过《古惑仔》,我也没看过,他就给我描述里面的故事,说他以后就要成为“古惑仔”。
后来上初中了,我们越走越远,我是从其他朋友口中听说,他在他们学校混得不怎么样,老被别人欺负,后来有一次别人欺负他,他发神经似的一个人打跑几个人,从此一战成名,终于的当上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古惑仔”。
熟悉我的读者们大概知道,我对香港黑帮电影很感兴趣,这些年来我偶尔也会反思,为什么《古惑仔》这样一部制作粗糙,甚至可以称之为“烂片”的电影会大获成功,这其中有它深刻的背景逻辑。
一、创作背景
<hr/>
《古惑仔》系列其实代表了香港黑帮片的第二代类型,在《古惑仔》上映之前的十年,香港的黑帮片是另一个方向,那就是“英雄”、“枭雄”片,代表作品便是《英雄本色》、《喋血双雄》、《跛豪》、《雷洛传》等。
特别是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可以说是香港黑帮电影的里程碑,片中塑造了“小马哥”这个重情重义、坚忍不拔的“英雄”形象,他虽身处黑帮,但却是一身肝胆,最终以死亡的形式来诠释浪漫。
《英雄本色》的成功,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香港人的心理需求。要知道《英雄本色》是在1986年上映,而上映前两年的1984年正好是中英双方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那时的经济虽然发达,但在政治思维上却处于一种“无根文化”,所以香港社会的集体心理状况是有一种焦虑,而“小马哥”的英雄形象正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港人心中的空虚和焦虑。
进入90年代后,香港经济开始走下坡路,香港电影也是如此,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大不如从前,但96年上映的《古惑仔》却大获成功,创下了2100万的惊人票房,分析再三,我认为其成功的因素至少有以下几点:
1、92年彭定康当上“港督”,在香港搞“新政改”,诸多方案是有悖于《中英联合声明》的精神,而这些内容关系着每一个香港人的生活,也给香港社会集体心理造成恐慌压力,而《古惑仔》电影中反叛精神和对社会规则的逾越,其实正符合了港人这时的心理需求。
2、香港历史上本来就有浓厚的“黑帮”文化,这为包括《古惑仔》在内的黑帮电影提供了现实蓝本,是历史的客观存在(推荐阅读《香港黑帮往事》,文末附链接)。
3、人们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之下生活,甚至需要忍受一些不公平的待遇,这无意识的使人进入一种被束缚的压抑状态,而《古惑仔》中的情节是在践踏法律,这非常符合人的一种“黑色心理”。
4、导演刘伟强出生草根,从摄影开始进入电影导演行列,对“黑帮”等元素有强烈的兴趣,据说当时合伙人王晶强烈反对拍摄《古惑仔》,刘伟强力排众议的坚持,才使得《古惑仔》呈现出来。而在第一部成功之后,其内容的不良又受到很多批判,但因巨大的商业回报和王晶那句“你不拍别人也要拍,既然那样不如我们拍”,才使得刘伟强不顾反对,陆续上映后来的系列。
5、和之前的英雄、枭雄片系列相类同,香港的黑帮片多是明贬暗褒,黑帮大哥都是重情重义、智勇双全、豪气云天的形象。而郑伊健饰演的陈浩南更是外形帅气、稳重专一,简直就是众多青少年心中的完美榜样。
6、不管是内地还是香港社会,对于草根出生的青少年来讲,“出人头地”都太难了,只有通过读书一条路,但混黑道似乎只要敢杀敢打就能快速实现这个梦想,且陈浩南的“成功”是建立在一种醉生梦死、游戏放浪的基础之上,这比枯燥读书简单多了。
所以正是因为以上的原因和背景,《古惑仔》才能大获成功,但它的成功背后,却麻痹误导了诸多青少年,
二、精神毒药
<hr/>
1、义字当先
有人说香港黑帮电影就是把武侠电影的背景变成了钢筋水泥的现代社会,这句话用在《英雄本色》等第一代香港黑帮电影上,还勉强沾点边,但用在《古惑仔》上就十分牵强了。
武侠片注重一个“侠”字,往小了说是“惩恶扬善”,往大了说是“为国为民”,而《古惑仔》里面却看不到半点“侠”的精神,只有一个对朋友的“义”勉强可取,这种“义”是小义,是不论是非,盲目荒唐的“义”。
但这点却使得广大青少年热血沸腾,进入一种自我催眠的状态,误以为自己是真流氓。
比如当时我们学校有很多人为了抵抗其他人的欺负,开始拉帮结派,怀揣一块五毛钱去露天桌球摊上开一桌桌球,四五个人围着一桌可以打半天,人人口中叼着价值两毛五一根的零散香烟,以此向来往的人群炫耀自己身边有一帮兄弟。
其实真正遇到更狠的流氓的时候,一个个怂的比谁都快,我亲眼所见当时我们学校的一个“老大”,平时笼络着一群战斗力几乎为零的小弟,到处耀武扬威欺负那些老实巴交的同学,有次被其他流氓团伙找茬,那“老大”向身边的小弟吩咐:“我去叫人,你们先拖住他们。”随后就不知遁到哪里去了,留下一群傻不拉几的小弟在那挨揍。
所以《古惑仔》中传导的“义”根本经不起考验,面对弱小就是“义字当先”,面对强大则是“我去叫人”。
2、暴力秩序
青少年本来就处在三观塑造成型的阶段,对世界、对价值都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判断,而且也缺乏处理复杂事情的能力,所以当遇到一些矛盾冲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以“暴力”形式来解决,而《古惑仔》所构建的世界正好是这样。
在《古惑仔》的世界里,人人都很简单,喜怒哀乐写在脸上,一眼就可以把人望穿,用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古惑仔》世界里面的人智商都不高,人性一点也不复杂,好人就是好人,即使身在黑帮也是好人,比如陈浩南就是个好人,而坏人就是坏人,没有半点好人的样子,比如乌鸦,从头到脚都坏极了,连关老爷的像都敢踩(据说张耀扬当时特别抵触演这场戏,最终妥协演了这场戏后,还花重金去供奉了一尊关公像)。所以在《古惑仔》世界里,任何事情的处理都可以用暴力来解决,而不是用头脑。
而青少年的人性和智商恰好符合这一世界的水平,当青少年在仰望成人世界时,不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处在明显的劣势,这就在使青少年某种意识上,希望获得与成人平等的世界。
人都有种意识,就是当自己在与环境不相适应时,往往希望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而不是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但现实往往相反,这就像人们在某公司工作,觉得公司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时就想跳槽来改变自己的境况,但大多数时候发现跳槽了之后还是同样的境况,因为环境难以改变,相反改变自己会更加容易。
正是因此,青少年就在潜意识里希望现实社会就是《古惑仔》里的世界,改变现实环境,在《古惑仔》世界里,我用智力拼不过别人,就用西瓜刀摆平别人。
所以后来的香港黑帮电影,如刘伟强的《无间道》、杜琪峰的《黑社会》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尔虞我诈的现实黑帮,而这些黑帮片就不再如《古惑仔》那样麻痹青少年,因为这个世界不是他们想要的世界。
3、出人头地
之前说过,草根出身的人想要出人头地太难了,大多数的出路是通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才有可能将自己的命运改变,这种方式苦闷而平凡,反倒是陈浩南、山鸡等不学无术,整天吃喝玩乐花天酒地的人可以迅速获得“成功”,走上了一条出人头地的捷径。
虽然这种“成功”是以牺牲兄弟和恋人来获得的,比如巢皮、大天二之死、B老大全家被灭门、小结巴惨死等,但对陈浩南来讲却是收获巨大,虽也付出了代价,但电影却相当程度上的弱化了这些“代价”,这又让心智还未成熟的青少年们产生一种理解误区,把自己代入到主角身上,认为自己也可以通过陈浩南的方式获得成功。
而现实却并没有“主角光环”,很有可能自己最终并不是陈浩南,而是大天二或巢皮。
几年前我老家就发生了这样一件刑事案件,两个十来岁的小混混晚上在街上鬼混,其中一个在一个老头家门口撒尿,被老头逮住打了一顿,而另一个没被打的反而要替这个被打的出头,小年轻不知轻重,用刀把老头刺死了,也断送了自己的一生。
青少年并不知道这个社会的真实样貌,想要出人头地,其实没有那么多捷径可以走。
三、陈浩南的罪与罚
<hr/>
主角陈浩南在片中有过反思,比如当B老大全家被灭门后,他退出江湖开了一家酒吧想过平安日子,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最终还是要重出江湖;在山鸡要竞选屯门老大时,陈浩南力劝山鸡不要做老大,结果大天二因此惨死;又比如在给学生代课时,他告诫“长毛怪”等学生他不想做老大,不想加入黑社会。
这些反思是刘伟强的刻意安排,但显然刘伟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将影片往好的社会教育意义的方向去引导,当时看《古惑仔》的青少年当中,没有谁会因为看了陈浩南的这几个反思片段而去进行自我反思的,恰恰相反,广大青少年为此更加崇拜陈浩南了。
因为陈浩南的罪与罚,赋予了陈浩南更多的人情味和一种英雄寂寞感,说得直白一点,这样的陈浩南更“酷”,有血有肉、有感情有遗憾,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雕塑式英雄,使人对其不单有崇拜,还有一种同情或怜悯,这更加符合了当时青少年的审美观。
陈浩南的“罪”,被影片刻画成一种迫不得已,是社会和出生环境造成了他走上黑道,淡化了他加入黑帮的主动性,他本质是善良的,是个好人,他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让青少年觉得应该给与陈浩南理解和同情,而不是去批判和谴责他。
而陈浩南的“罚”仅仅只是对兄弟、老大、女朋友的自责和遗憾,停留在最初级的表现,没有通过这些事情而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对自我灵魂及人性的拷问。
这其实都是导演在影片上故意而为之的结果,因为之前讲过,在巨大的商业利益之下,道德或责任便会相应减弱,《古惑仔》系列作为纯商业性质的电影,自然是选择商业利益,刘伟强曾经就说过:“烂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烂票房”。
其次香港以往的现实社会黑帮横行,染指娱乐圈的事情太多,导演在编排影片时,不得不考虑这些方面的压力,从而也有选择性的对黑帮进行了美化。
四、《古惑仔》之后
<hr/>
这里多写两句,《古惑仔》之后,香港黑帮电影进入第三代,时间大概就是在1997年之后。如果说吴宇森的《英雄本色》代表第一代香港黑帮片,《古惑仔》代表第二代,其后的第三代便是“银河映像”杜琪峰的《黑社会》系列及刘伟强的《无间道》。
第三代黑帮片就颠覆了第一代、第二代的“英雄”刻画,而是对人性的复杂和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描述。
2003年,中国内地取消了对香港电影“进口片”的限制,大量香港电影人开始陆续北上进入内地市场,转向了香港与内地合作制作的方式,一方面要迎合内地市场,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制片水准以迎合观众的审美提升,所以我们目前看到的第三代香港黑帮电影,与第一、二代风格迥异,虽不乏《无间道》等巅峰的黑帮电影出现,但也缺乏了一种原汁原味的“港味”。
五、结尾
<hr/>
这里引述别人的一句话“一部好的电影应当让观众看过之后产生反思情绪,而不是头脑中充满激进思想”。
2013年王晶推出《古惑仔:江湖新秩序》,却遭到如潮的恶评,这说明主流观影人群对电影的要求不仅是商业娱乐化行为,也需要艺术审美和人文情怀的理解与反思。
《古惑仔》已经是过去式,被《古惑仔》影响的一帮人也尝到了生活的惩罚。
前两年我再一次见到我那个儿时伙伴,数十年不见,他认得我,我却迟迟没将他认出来,我们本来同龄,但他满脸胡子,门牙也缺了,穿着一身保安的制服,眼神无光,看起来比我老多了。我没有去问他这些年怎么过的,只是抽了一支他递过来的香烟,他话很少,几乎是我问一句他答一句,这样的交谈无法持续,后来就变成了我们默默的抽烟。那一刻我想起年幼时光,也想起岁月催人,眼前苍老麻木的儿时伙伴,或许他和我想的也一样。
(公众号:厉无咎)
推荐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