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整部电影以后,我想,相比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的英文名“Life of Pi”好像更直白地诠释了电影的内涵。因为这不仅仅是关于一段充满想象和奇观的“英雄之旅”的呈现,更是派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生之路。
在认定了“人生”(Life)的意义以后,电影开场的重要性也就得到了进一步彰显。因为这是派的人生的开场,也是他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的起始。从某种角度来说,他在之后踏上“奇幻漂流”之时,所携带的正是他这段人生的经验与问题。
派出生并成长于动物园里,这段经历让派成为了如同“自然之子”一样的角色,这也为他能够完美地将自我与动物隐喻熔铸为一体进行了铺垫和解释。
这位“自然之子”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名字不再成为被捉弄的对象,于是他向师生们展示了他对于圆周率的记忆。这个看似充满着趣味的、天真的戏剧动作,实则指向了他对于自我身份确立的一份焦灼与渴望。但是,他的自我身份确认的过程仍然前路漫漫,这一点从他同时信仰三个宗教便可以看出。
在派的人生前史里,派的初恋是一个重要的情节。这个并不存在于原著里的初恋,在电影里出现以后,作为符号,进一步强化了派的成长隐喻。初恋唤醒了派的青春期,让派感到甜蜜、感到温柔,也感到苦涩和离别之苦。当然,在“可能的故事”里,派的初恋同样是“奇幻漂流”的一员。
带着这样的人生前史,派走向了一场波光诡谲的奇幻漂流。在电影文本里,这场奇幻漂流存在着两个版本的解释,一个是如同童话故事一样,派与老虎理查德·帕克在海上一起漂流,直至寻找到生还的可能的时候分别,另一个则是充满着血腥与残忍、接近于丛林法则的故事。
显然,结合着人生前史部分的“写实风格”,电影文本里的第二个故事更接近于“现实”,而第一个故事则像是派出于自我保护而想象出来的一层“外衣”。值得玩味的是,由于文本里的第二个故事在几处细节上面存在着矛盾,所以在这两个文本以外,又浮现出了一个更为暗黑的“可能的故事”。在这个“可能的故事”里,派被冠以杀害并食用家人的“嫌疑”。
试想,如果“可能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这无疑是对“人生前史”的派的一次否定。但与此同时,这段经历又是对派曾经经历的困惑的一次击破——在一个极致的戏剧情境里,派在见证了生存与人生的极限以后,他完成了对自我的重塑,也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终极确认。
作为文本里的旁观者,作为电影编导的化身,作家这个角色并没有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给出价值观念上的判断。这是电影编导的宽容,是对这场“奇幻漂流”的想象,也是对人性的一次野望。
张雍
2023年1月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