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影作为人类精神图腾的见证 - 警匪电影 - 猪豆荚 - Powered by Discuz!

以电影作为人类精神图腾的见证

发表于 2022-9-21 14:52:46 | [复制链接]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电影作为人类精神图腾的见证


电影作为人类精神的见证者,电影在现代而言意味着像远古人类所要依赖的精神图腾一般的存在。常常见证也记载着一个时代的思想,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发展史。不同国家的电影则表现出不同国家的精神面相。
当然在全球化之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都很大,无论是因为地理环境,还是因为本地就不同的神话和习俗,早就人不同的生活态度。甚至还包括语言,由地理环境的语言所产生的不一样的思维模式。
电影经常分第一梯队,发达国家的电影,主要发达国家是欧洲国家,其次亚洲日本。可以说电影记录着他们的历史,他们会拍摄和讲述属于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只有那个时代才会有的故事。例如在美国二战之后经济大萧条时代,就出现了像查理卓别林这样的电影,表面看起来是喜剧,但是其实是苦中作乐,甚至建立在悲剧上。它的喜剧效果常常是建立在生活无可反抗的压抑和荒诞上,并且大部分聚焦在于底层人的生活。还有资产阶级对底层人的奴役,不把底层人看,因为阶级身份产生的自身凝视性而拒绝放下身份去沟通。




在后面,二战后则也盛产出了黑色电影,黑色电影收到德国表现主义的打光风格的影响,常常会用阴影来增加戏剧效果。例如一个性格阴晴不定的角色,或者反派的脸部总是被阴影所笼罩着。那是个世界观完全被颠覆瓦解的时代,充满各式各样的关于金钱的犯罪。
在黑色电影的时代也出现了像蛇蝎美人、红颜祸水这样的题材。女性常常是边缘化的存在,作为有权力男性的附庸品,成为男性标榜身份的资本。但是也因为如此,她们也产生了唯利是图没有道德底线的性格。因为边缘化,他们常常也会像黑洞一样,她们贪婪,不惜一切手段去得到资源。从一个有权力的男人攀上另一个有权力男人。






到后面则是嬉皮士时代,包括越战背景,老兵回国无法融入社会。包括尼克松水门事件,人民对政府失望,对国家信仰崩溃,开始寻找精神上的解药,留着长发,说出要做爱不要战争的口号。也是这个时候美国人纷纷前往亚洲去搞灵修,佛教,甚至乐于嗑大麻。也叫垮掉的一代。那个时期代表的电影可能是《出租车司机》,描述过那个时代的电影则是《守望者》。


而后世美国也以右派价值观视角,以越战和嬉皮士时代为背景,拍出了像《阿甘正传》这样的鸡汤电影。
可以说《阿甘正传》就像我们的献礼片,是属于美国的主旋律电影。《阿甘正传》是一个很奇怪的存在,它看似很正能量,但又表现出歪曲的视角。


当然同时,那个时代的美国也面临着与苏联的冷战竞赛,甚至推出星球大战计划,那是个怕一睁眼就是美苏大战互相丢核弹,世界末日的时代。《终结者》系列电影这种科幻作品,就属于那个时代的作品,《终结者》来源于导演做的一个关于核恐惧的噩梦。








从20世纪末,美国也有像《搏击俱乐部》这样的电影开始反应在消费主义谎言下,中产阶级的迷茫、空虚生活。




拿美国电影来说,是因为美国电影是很有代表性的,并且从未衰落过,而是一直延续了下来。随着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立场等等而改变,表达不同的生活世界
有不少的国家,例如日本,他们电影厉害就是经济发达那段时间,甚至比得上好莱坞,横扫欧洲三大电影节。经济泡沫之后慢慢的就不太行了。
那个时候的美国科幻电影所构想的未来,是被日本统治的未来,日语成为了官方语言之一,这点在《银翼杀手》里就有表现




外号日本电影天皇的黑泽明,在晚年,因为日本经济不好,拍电影甚至需要找好莱坞投资。当然同时日本也是动画大国,在电影衰落之后,动画也撑起了一片天。
不得不说,日本是很独特的国家,他们好学的精神,翻译外文著作是全世界翻译的最多的。








韩国电影,虽然这几十年看起来不错,但是实际上韩国电影是没有文化底蕴的。文艺片屈指可数,不值得一提。
法国则不一样,法国经历过法国电影新浪潮时期,这是对电影产生根本性变革的一种运动,在以前电影可能是一件很严肃的,一定要去讲个故事什么的。法国新浪潮,让电影有了更多可能性,产生了作者电影,拒绝好莱坞类型片的形式,甚至有像玩电影这样的存在。总体更带有哲思、存在主义或者反叛的气息。


法国历史也是有意思的,二战后的法国盛产艺术、盛产哲学家。法国当年可差点就走向社会主义了。
二战前后,意大利产生了现实主义电影,像著名的《偷自行车的人》,一个老实工作的底层平民,传统的社会道德信仰被瓦解,最后沦为罪犯去偷自行车的故事。这类电影找的甚至不是专业的演员,更接近和关注于底层生活。



意大利也被资本所茶毒,例如他们拍了像安东尼奥尼的《夜》,像费里尼《甜蜜的生活》这样的电影,来描述当代空虚的中产阶级。但是同时意大利也继承了优良的艺术传统,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




接着是前苏联老大哥,为了证明自己电影工业的强大,他们拍出像几千人同时出演的战争大场面,诗意又不乏哲思的《战争与和平》。






苏联也出现过像塔可夫斯基这样的一流艺术导演,不得不承认前苏联的艺术教育非常厉害。




那个时候的苏联主旋律电影,例如《雁南飞》《士兵之歌》,把蒙太奇剪辑发扬光大的《战舰将金号》。那个时候的苏联主旋律电影,甚至比现在很多艺术电影的美学功底还要强。
而在苏联解体后的电影,则有些一蹶不振。













瑞典电影最出名的就是英格玛伯格曼,他习惯拍摄生命质问,建立在生死、宗教和哲学沉思,以及对爱恨的探讨。










后面则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这些第三世界国家有些曾经也是社会主义
捷克共和国的电影,常常是荒诞又讽刺的,例如在《消防员舞会》中,表现出官僚和形式主义。例如电影中有一群老男人借用官僚特权看年轻女性身体的情节






前南斯拉夫的电影,因为南斯拉夫解体,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
他们的电影都拍的很神经质,闹腾,狂热。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并且常常跟吉卜赛人扯上关系。例如这段,女性抱着坦克跳舞,其中的隐喻不言而喻。




最后再回到中国,中国以前并不算发达,在我小时候甚至电梯房都没有几个,电脑也没有普及。以这种视角去看美国电影,就好像是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离我很遥远,也离身边的生活很遥远。知道外面有这么个世界,但是又如此的不真实。
当然这里要提到安东尼奥尼当年来中国拍摄的纪录片,那是一个现在很难想象的时代,虽然比较穷,但没有阶级差异,生活压力也没有那么大,下班会一起去读报纸。每个人都喊着革命,改造社会等等。








新中国成立之后,也经历了很多变迁,朝鲜战争,改革开放
这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改变也会随着审核制度发生改变,例如现在中国是不太允许拍文革题材的电影的,直接过不了审。电影则成为了意识形态输出的一种方式
恰好,描述文革的电影是属于大陆最优秀的一批电影,例如像《活着》《芙蓉镇》《霸王别姬》这样的电影






文革是很魔幻的一个时期,常常可以用来窥见人性的多样性。以打倒美帝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口号,常常会成为拥有嫉妒心,狭隘人的武器。
因为我接触这方面比较早,文革电影还包括王小波的文学,这导致我常常对看似成功的宣传保持一种质疑。
当然现在意识形态宣传依旧卡的很死,绝大多是爱情喜剧电影,红色主旋律。严肃的探讨社会不好一面的电影依旧很少见。电影作为现代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一笔,内容要符合上头人所期待的来维持社会运作,让大家成为打工人工具人,感叹祖国的美好。这就导致很多东西不让拍,艺术不能出头。
一般来说,中国大陆本土文化差异并没有那么大,大的是香港和台湾。
香港电影受资本思想影响,他们更多服务于娱乐与商业价值,文艺电影占比并不是那么多。
更多是商业片,那种态度就像某导演采访说的:香港人很急,每个人都在抢一个机会,你下飞机就要去抢车位,不然机会就没了。
电影剧本能边拍边写,这种方式就是香港发明出来的,动作电影和警匪片题材电影也盛产于香港。
香港早是中国文化和资本的结合体了,例如中国以前是没有八卦娱乐新闻的,大家不管这些,并不会跳入到人的生活里,人尽皆知。但是香港就有,我总是会想八卦娱乐新闻是否是由资本引入后的一种必然性存在。
最后是台湾电影,台湾电影相比香港要更沉得住气,他们盛产艺术片,甚至艺术片是亚洲最好的那批之一,环境也不同于大陆。出现了像杨德昌、侯孝贤这样的导演
有对时代思考和社会的质疑, 对时代的敏锐观察力




















剩下可能有波兰、匈牙利、德国、荷兰、希腊电影。这些我看过,但是我没有说,有些是我没想好应该怎么更好的描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领先的自由行服务平台
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0,000,000 位旅行者
920,000 家国际酒店
21,000,000 条真实点评
382,000,000 次攻略下载
中国旅游行业第一部“玩法”
关于我们
关于君达户外
网络信息侵权通知指引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
加入君达户外
旅行服务

君达官方微博

君达官方微信

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猪豆荚

GMT+8, 2025-4-9 15:54 , Processed in 0.09169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