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开罗紫玫瑰》看伍迪艾伦的幻想与现实的交织
王艺宸
—
有这么一桩关于伍迪艾伦的趣事,他正在拍摄着电影,合作伙伴隐隐听见他和电话那端讨论一些严肃的事情,有一些令人害怕的词汇,那个时候艾伦正陷入了与继女乱伦的丑闻,大街小巷铺天盖地都是传闻;艾伦结束电话后进来说“我们继续吧”, 之后又出去接电话,如此往复了几次,伍迪艾伦回来的时候说“来吧,让我们继续回到一个纯净美好的理想社会”。
这是伍迪艾伦的工作和生活的状态—-他似乎把自己劈开成了两半,一半的灵魂做完全为了精神构建的事,另一半的灵魂审视自己的作品,在不满意作品的时候,伍迪艾伦会寻找方法去完善电影,并选择不逼迫自己去实现脑袋里的作品的完美状态,跟自己和解,一个对他生活很精辟的出自弗洛伊德的《智慧以及它与无意义的关系》的笑话是“我不会加入一个俱乐部,它的会员里有我这样的人“。他觉得现实生活是个恶梦,总在寻找逃避的方法。内在的对自我的认知加强了他对外界的抗干扰能力。在他的一部影片,《安妮霍尔》得到四枚奖项的时候,伍迪艾伦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他思考了一会, 吃完麦片,就转头去工作了。从1975年爱与死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开始到2016年,他接连不断获得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芝加哥影评奖,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电影奖等,但伍迪艾伦仅仅去参加过一场奥斯卡奖颁奖典礼。他的真实在于结构体系构建于自己的智慧上,而不是在于自己是不是一个成功的导演,或者是不是受到大家好评如潮或者批判家的嘲讽上。伍迪艾伦可以信手拈来形而上学的哲学,熟读历史哲学的他写出了大量台词,夹杂黑格尔,康德,叔本华,丘吉尔和希特勒的事迹,但伍迪艾伦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觉得艺术家,能够在大热天递给你的冰水;艺术家无法解释生活的意义。他承认自己可不想通过作品达到不朽,想通过不死来达到。艾伦不想活在人们心里,只是想活在公寓里。
“虚无主义”是伍迪艾伦喜欢研究的主义。他是犹太人,信奉犹太教抱怨“我每天祈祷祈祷祈祷,但从未得到答案“,但同时极尽大胆地嘲讽上帝不一定存在,外星人的形象在他的电影里都是荒诞的。因为极度活跃的想象力,他的想法总是跳跃性的,分不清幻想和现实,也不信任现实。在他的电影最多的最有代表性的抽象之处在于,童年和成年阶段同时出现,虚幻和现实同时存在。这种叙事手法别具一格,极大程度包容了他无穷的想象力,如果冠之以名,正是电影常说的非线性和平行叙事手法,多条时间线同时迸发,突破物理和时间的限制。
1956年伍迪艾伦凭借《开罗紫玫瑰》第一次杀进了戛纳主竞赛单元。这个故事拥有着强烈的浪漫主义和来自现实世界对比的独特的魅力。伍迪艾伦在电影制作的二十五年前看了一个电影《福尔摩斯二世》,是他赞赏的导演巴斯特基顿拍摄的,这就是他一开始的灵感源泉。这个故事是说在经济大萧条的时候,一个叫赛西莉亚的女人和她的丈夫都失业了。赛西莉亚的丈夫粗俗,易怒,对她管制十分严厉,赛西莉亚受不了丈夫的赌博,酗酒和长期的虐待从而离家出走。她排遣休闲的方式是看电影,有一段时间常常沉浸于《开罗紫玫瑰》,在她看这部电影第五遍的时候,她的梦中情人,也是电影的主人公之一汤姆巴克斯特突然跟她问好,谈论着你似乎很喜欢这些画面,电影画面很美,一边径直地从银幕中走了下来,款款走到她面前向她告白。无视周围观众的惊呼声。塞西莉娅和汤姆就此陷入了爱河。
但是汤姆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在高档牛扒店就餐完毕,手上的钱是道具钱,意识到这不是真钱以后,带着塞西莉娅溜进别人的轿车,却发现发动不了。他的言行体现了他不理解现实生活,当他亲吻塞西莉亚的时候,停下来环顾四周,灯光怎么不暗淡下来呢?这个时候电影里的灯光是会自动暗淡下来的。塞西莉亚告诉他,现实生活是一定需要钱的,汤姆的想法就是那我可以去找份工作;此时正是大萧条时期,全国人民都在失业,塞西利耶更是刚刚因为打碎了一个盘子而被开除;“那我们就靠爱活着吧,”汤姆说,“那有怎么样?我们有彼此。”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来逃避现实的想法,也注定了汤姆从头到尾物理上无论存在在电影的世界还是在现实的世界,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都是依照自己的设定来的(赛西莉亚称之为“movie talks”)。
汤姆:“我们不用你的钱“
赛西莉亚:“但这是我们有的所有东西,除非你做了什么?“
汤姆:”啊我们不要谈论这个了,人生太短了,不需要去想这些---“
“月亮会满,星星会灭,我们要向前看”
赛西莉亚:“但我们破产了。“
简单来说,汤姆不了解经济大萧条,他不了解现实的残酷性,也纯粹地将主观意识投影到客观存在上,觉得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独特,而不了解其他存在的合理性—比如虚构的钱,虚构的名誉和虚构的存在—所以对牛扒店的侍者说“保存着30%的小费吧,不要看起来这么严肃”—但侍者是个遵从社会规则的人,所以他去找领班来接洽这个奇怪的想吃霸王餐的客人。伍迪艾伦评价汤姆的时候说,这个人物是很天真的,一下子就接受他的出现的赛西莉亚也是很天真的。就像他小时候看到的“香槟喜剧”的电影,主人公永远穿着礼服去高级夜总会,顶层公寓里喝香槟,很顺理成章地享受。在银幕上的时候,汤姆的人物设定是足够的英雄足够的强大,来到现实生活的时候他想保持自己存在的一贯性,可以轻易解决塞西莉亚的烦恼,一举帮助她拍拖残暴严厉的丈夫,像游侠堂吉哥德一样,但是现实生活里却是有巨大的落差。当汤姆遇到高大强壮的赛西莉亚丈夫的时候,他被狠狠地揍了一顿。
伍迪艾伦用一种轻易和巧妙的方式模糊了哪一些生活里发生的事情是合理的,哪一些事特别荒谬的,但恰恰发生了。他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让多种形态意识和生活安排在电影的一幕幕里。在影片后,汤姆巧遇了妓女艾玛,被带到了妓院。在妓院畅谈怀孕时生命的奇迹和存在的一切是多么神奇,周围穿着暴露的妓女们却不断挑逗,感叹汤姆真是“活宝“,这一幕拥有喜剧独特的对比色彩,更迷人的是,天真的虚构存在的汤姆关于“生命的意义”的话却感动了现实生活中妓女们。她们或许没有接受汤姆“我是芝加哥巴克斯特家族的汤姆巴克斯特,探险家,诗人 冒险家,从开罗回来,寻找传说中的紫色玫瑰”的自我介绍,(“你怎么没带大使过来?”“他还在screen上呢”)但接受了他的一些非常理想和单纯干净的观念和思维。
在心理分析电影理论中,有一种镜像分析理论,心理分析的描述是人类作为主体,夹杂着追求快乐的观念和如果追求快乐不加控制就带来消极的后果的认识。妓女们说我们会给你带来快乐,并且这是免费的,你不需要付钱,汤姆坚持说“我爱上了赛西莉亚,我不会这么做”,这种忠贞的选择让这个角色的理想主义和高尚的一部分更加完善。同时,在电影里,把虚幻天真的想法付诸现实反而是个合理的规则---汤姆短暂地带着塞维利亚回到电影里,在电影里不按照剧本来演的时候,餐厅侍者开心地说“这么说, 我可以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了!”于是他在餐厅中央就着乐队的音乐欢快地跳起了踢踏舞,博得了满堂彩。
电影理论家探究“主体的离心性“,就是离心的主题的反常行为。这种反常行为不是反常识的或者颠覆的威胁性存在,而是原因在于电影的主角本身。因为这是主体的认知行文,对自我的肯定研究电影的著名精神分析家法国雅克拉康的理论是,这是一种广泛的意识里的知性和想象化相结合的结果,是“自我信任造成的自主幻象”。
心理分析论家探究了关于在电影里幻想和真实的命题。人们被动地接受电影的安排。一方面观众是无能为力的,在电影院里只能像婴儿一样看情节,无能和受制的状态暗示出能动观影状态。另一方面,这种无能的状态仅仅存在于观影行为,个人都具有主观性,在影院外,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看的电影,可以投诉当购买的电影和预期不一样。汤姆消失在银幕上的时候,全国都在抗议,“我只想要剧情跟以前一样,不然生命有什么意义呢?“ 媒体和汤姆的扮演者吉姆和吉姆的经纪人,影院经理等等象征好莱坞明星,公司和好莱坞制片人对这种变化感到剧烈的不安。
吉姆的经纪人:“我就想说这个,作为你的经纪人,我不想看到你的职业生涯发生任何变化,现在已经开始变化了。”
吉姆:“比如呢?“
吉姆的经纪人:“谁知道呢?另一个你是个不稳定因素,他能干什么事?他会抢银行吗?强暴行人?“
“赫希说了,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塑造的角色,没有人会冒险找你拍戏“
在吉姆心里,汤姆是他最好的角色。他所思所想是自己的事业,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但汤姆看来,自己是个独立的人。
吉姆:“不。。当然不,汤姆改变了我的生活节奏,就我之前的角色来说,我扮演的汤姆巴克斯特带着一种诗意的理想主义的特质。。。林德伯格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是特别独立的人“
”我创造了他!“
从头到尾,吉姆和汤姆的追捕游戏总共有两场辩论,第一次在赛西莉亚带着吉姆去见汤姆的时候,第二次在吉姆和赛西莉亚熟悉并一瞬间陷入爱情的时候,赛西莉亚决定去见汤姆并短暂重回银幕上的时候,吉姆企图打破主角汤姆的自我欺骗的幻觉,但汤姆认为自我的存在不应该受到否定,他有爱情,也要自由。
吉姆:“是我创造了你,我好评如潮,你差点毁坏了我的事业,这是我最好的角色“
汤姆:”因为这是我的功劳“
吉姆:”不不这是我的功劳“
汤姆:”不,我是鲜活的,我想要自由“
吉姆:”不,你必须重新回到电影里。。我害怕你“
汤姆:“你在说什么?我是你创造的,我不回去,我陷入了爱情,我爱赛西莉亚“
吉姆(对赛西莉亚):“不你跟她说 你说你不爱她,他是虚构的“
----第一次辩论
汤姆:”我可以学会是真实的“
吉姆:”你怎么学?有些人是真实的,有些不是;真实的就是真实“
----第二次辩论
拉康认为,主观意识的主体是无法和现实达成协凋一致的,不同于汤姆的“在我的世界,一切都是和谐共处的”,理论家们的比喻是电影演员“生活在一种金鱼缸中“。值得注意的是,吉姆和其他电影电影里的角色也短暂觉醒了意识,只不过没有坚持下去。电影角色在汤姆的反常脱轨中剧烈讨论,有的人呼喊着“看看我们 ,任坐在这里,任凭那些愚蠢的剧本的摆布,与此同时,好莱坞的有钱有势的人们,正通过我们的工作致富,真正出力的人是我们,兄弟们我们要团结起来”, 也有的人劝解说,“如果这一切只是语言表述的问题,我们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他们的是虚幻的。”最后以老妇人大使夫人悠悠然传来一句总结”你们冷静下来,你们在屏幕上闪烁太长时间了“结束。这正是伍迪艾伦巧妙的黑色幽默手法。
另一方面,吉姆真实性的唤醒在被认可的时候闪烁了片刻。他本身是有一些虚荣的演员,作为一个曾经名声不是很响也仍然在奋斗过程中的演员,极度渴望人们的称赞和认可。在电影其他角色客观的说破,“汤姆这个角色不够那些大牌的明星们来演”,吉姆生气地打断“嘿,你们在说什么呢”。而在赛西莉亚这个影迷发自内心地说“你不是虚有其表,有一种神奇的光芒“,他坦白了自己“自己真名不叫吉尔谢波德,而是赫尔曼 巴德比迪安,当过出租车司机一段时间”。这种真实性也屈服于现实,最后以赛西莉亚放弃了汤姆选择了吉姆,却不告而别回去了好莱坞结束。
幻想和现实交织是伍迪艾伦的独特的电影风格美学。他其实一直用颜色客观说明了真实性,颜色的色调,饱和度和明度都清晰地划分了电影的银幕和银幕外的世界;汤姆和吉姆长的一模一样,汤姆着色苍白总是带着帽子,吉姆着色鲜艳偏向黄色,这给角色们的设定都强调了一个基调,也让观众们直接快速辨析角色。颜色也加强了观众们的心理过程,哪些人物或者情景可能是真实的,人性上共享的方面,哪些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又虚拟的。甚至汤姆,吉姆和其他角色们内心都清楚地辨别真实和虚构,汤姆在城里躲避人们的追捕游荡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不需要受伤流血,毫发无损。这就是发挥想象的好处。”。
伍迪艾伦说,自己的作品完成从来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本小说。他觉得电影的美妙在于没有限制,随意处理时间,自由地穿梭,将各种形态意识写进自己的作品。而对电影的享受是“一个逃避的地方去规避糟糕的现实,穿越大沙漠,去曼哈顿,我出来剧院的时候,见到刺眼的阳光我很失望。”
制作电影的时候,随着拍摄,筹备,剪辑,每况愈下,电影会离想象中最理想状态很远,当他看到初版的时候,会非常心烦:一年前我的设想是多完美,现在看到电影拍摄出来就烦。而剪辑是第二次可以给电影赋予生命的时候,这是艾伦喜欢在剪辑机房的原因之一,主要原因是“剪辑房很温暖”。尽管看自己的电影会非常沮丧,但他会打起精神尽可给自己做出完美的作品最大的帮助。如果有可能,他还是按照最初的想法来。之后他赶紧丢开它,看过一遍之后就此生再不看第二遍来躲避真实存在的不完美部分。
【1】罗伯特韦德(Robert B. Weido) 记录伍迪·艾伦:导演剧场版.(Woody Allen:A Documentary.2012.CD2.720p.HDTV.x264.AAC)2012. Accessed: October, 2020. Link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5475987/,
[2]洛朗·蒂拉尔(Laurent Tirard),张颖. 伍迪.艾伦的大师课. 世界电影 2014年第1期.
[3] 伍迪·艾伦(Woody Allen). 我心深处(Woody Allen on Woody Allen). 2016-12. |
|